第四届银奖作品:漂泊在海上
2014年2月24日,老王和两个伙计在做开工前的准备。
荻水村处于鲁苏两省交界处的绣针河出海口,老王的养殖区占水面40多公顷。在柴油机马达的轰鸣声中,迎着初升的月牙,五十二岁的老王娴熟的驾着这条当地渔民发明改造的宽体渔船,不时绕过浅滩,避开浮漂,在GPS的导航下徐徐前行。老王说,这条四年前建造的渔船采用钢筋船骨,外壳为铁皮密封,内部填充泡沫块,比普通的木船更加抗击风浪。他的这番话,也让乘船次数不多的我们放下心来。因为正逢退潮,这次出海的时间比往常要提前四、五个小时,而牡蛎收割作业要到天亮以后才能进行,临近养殖区,王仕传把船停靠在邻省赣榆县的另外一条渔船边上,两个船老大在船舱内侃起了大山。天蒙蒙亮的时候,老王为船上的伙计和我们两位不请自到的影友烧开了一壶水,并煮上了鸡蛋,老王告诉我们,一旦开工,也就没有功夫做这些事情了。早晨7点,大雾弥漫,能见度不足50米,老王小心翼翼的将船开进他的养殖区,两个临时雇来的小伙计也开始换上皮衣皮裤,准备开始收割。老王说,往年收成好的时候,收割两个架子的牡蛎即可满载。今年不知道什么原因,这里的牡蛎从2013年9月份开始陆续出现死亡,需要收割5个架子才能堆满。两个小伙子在老王的指挥下,三个多小时完成了大约2000公斤的牡蛎收割,这是他们每天的工作量。11点半,在离开码头八个多小时以后,渔船返回码头,老王麻利的用遥控器控制着吊车,将牡蛎运上码头。(范海波摄/光明图片)
[责任编辑:赵金悦]